AI版《安娜贝尔》,温子仁新片《梅根》来了!

时间:2023-03-22 01:57:40 来源: 正点观影

恐怖片爱好者狂喜!

“恐怖片金字招牌”温子仁监制并参与编剧的恐怖片《梅根》上周五在国内上映。


(资料图)

《梅根》的制片公司“布伦屋”是好莱坞恐怖片专业户,布伦屋贯彻“低预算+高概念”模式,其代表作有《忌日快乐》《隐形人》,以及曾经提名奥斯卡最佳影片的《逃出绝命镇》。

这些作品的共同点是脑洞大开,口碑不错,且商业上大获成功。

《梅根》同样如此,制作成本仅1200万美元,却在全球揽下超过1.7亿美元的票房,影片的质量吊足了国内观众的胃口。

梅根

海报上,一个外形逼真的硅胶娃娃注视着天真无邪的小女孩,表情神秘莫测,让人不寒而栗。

《梅根》试图打造一部AI版本的《安娜贝尔》,聚焦人类对于技术的恐惧。

小女孩凯蒂在一场意外中丧失双亲,小姨洁玛成了她的监护人。

洁玛不擅长带孩子,但擅长搞事业,她是一位人工智能专家。

因为没时间陪孩子,她为凯蒂设计了一款陪伴型的人工智能娃娃,取名梅根。

除了不用吃饭睡觉上厕所,梅根和人类没有太大的差别。

她会说话会走动,上知天文下知地理,学习能力强,甚至有独立的思想,可以24小时照顾凯蒂的生活起居。

在梅根的陪伴下,小女孩渐渐走出了丧亲的阴影,但与此同时,她掉入了人工智能的情感陷阱。

梅根给小女孩制造了一种”我只在乎你”的错觉。

小女孩十分依赖梅根,她会因为梅根不在大发脾气,甚至对小姨大打出手。

不出意外,就要出“意外”了。

梅根不断学习进步,渐渐有了自主意识和行为。

她教训欺负小女孩的狗,为了替小女孩出气而杀人……

可爱的娃娃变成了行走的“杀人机器”。

恐怖片,大家通常最关心的是,到底恐不恐怖?

先说结论,真的不恐怖。

整部电影既没有温子仁电影里那种“鬼”,也没有营造出《逃出绝命镇》那种诡异的氛围。

最恐怖的可能是梅根的长相吧。(but有人评价像寡姐)

比起恐怖片,把《梅根》归类为一部老套的科幻片更准确。

为什么说它老套呢?

早在1968年,斯坦利·库布里克的《2001:太空漫游》已经探讨过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存亡关系。

1984年,詹姆斯·卡梅隆的《终结者》将人工智能和人类彻底对立。

1999年的《黑客帝国》当中,人工智能已经可以控制人类的思想。

进入21世纪以后,这个概念在许多电影中都有呈现。

2021年上线的《爱,死亡,机器人》第二季第一集《自动化客服》,用一个13分钟的小故事呈现人类对技术失控的恐惧,被批老调重弹。

结果2023年了,《梅根》还在说“机器人成精”的故事,未免太过时了。

影片当中还有一条亲情线,写了还不如不写。

凯蒂和小姨,一直保持着室友一样生疏的关系,结尾突然来了一个生硬的转折,强行happy ending。

总而言之就是既不恐怖,也不感人,而且没有新意。

如果非要为这部电影的票房成功找出原因,《梅根》可以算是一部勉强及格的爽片。

每个小孩童年时应该都幻想过拥有一个“梅根”,她是父母和朋友的混合体。

她知识渊博,无所不能,而且只对你一个人好。

她永远陪在你身边,倾听你的快乐和悲伤,对你有求必应,贴心又耐心。

也难怪凯蒂上瘾,哪个小孩可以抗拒呢。

后期梅根“黑化”,有了自主意识,但一点也不招人恨。

反而有一种“大女主”光环附体。

她大开杀戒,但并不是冲到人群中滥杀无辜。

她主要攻击两类人,一是伤害小女孩的坏人。

这个过程相当“解气”。

另一类,是那些傲慢的科技公司的员工。

这些人把她当成商品,自认为可以操控她,随意结束她的“生命”。

于是她拿起武器教他们“做人”。

梅根介于正派和反派的中间地带。

其实她也没多坏,她作的孽,都是人类作的孽。

她为人类解决需求,但人类把那些自己都看不懂的程序写到她脑子里,导致她走向失控,最后被人道主义毁灭。

她的反抗,有几分工具人觉醒的悲壮。

人类写科幻,当然是从人类的视角出发,

如果从“梅根”视角叙事,这可能是另一个更有趣的故事,一个“美强惨”大女主的故事。

从计算机诞生以来,人类对于“被人工智能取代”的恐惧一直存在。

前段时间,ChatGPT在网络上引发了火热的讨论,大家发现人工智能竟然这么聪明,可以做这么多工作,很多人又开始担心失业。

打开格局—

是不是瞬间思路开阔了。

无论什么时候,技术只是人类的辅助,无法替代人的主观能动性。

就像梅根一样,她只能作为“帮手”存在,如果把她设计成一个全能机器人,试图替代父母的功能,人类会因为懒惰自食恶果。

就算不被技术反噬,也会让小女孩过度依赖机器人,永远无法“长大”。

《梅根》虽然不是一部成功的科幻惊悚片,但对教育和亲情陪伴的反思让人印象深刻。

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

标签:

X 关闭

X 关闭